第143章 (1)
關燈
小
中
大
初春料峭的寒意散去後, 長安便迎來了短暫珍貴的明媚春光。
這樣風和日麗、惠風和暢的時光,每年往往只有短短十數日,正是一年春好處, 最適宜踏青郊游。就連日理萬機的皇帝劉協也不能抵禦這春光的誘惑。
這日, 劉協與剛從河東郡趕回來的曹昂, 一同登東山賞春光。
劉協拍了拍那無字碑, 道:“這還是當初你給那小道士立的衣冠冢。這二年, 朕力倡薄葬, 最好是連墓碑都省了,是否太過了些?”
曹昂不期然想起去歲逝去的妻子董意,喉頭一哽,頓了頓,自然道:“如今動亂,常有賊人掘墓盜財。若樹碑, 豈不是正招了賊人來?況且民間也有民間的辦法,臣在河東郡便遇見當地人下葬,他們既是遵從朝廷命令, 也是為逝者著想,沒有在外面樹碑, 卻一樣雕刻了石碑, 碑上刻了墓志銘——只是這石碑埋在土裏, 與逝者同眠, 不叫外人知曉。”
“你這趟去河東郡, 一去就是三個月, 為朝廷選了六百位良才出來,朕看其中士庶參半。德祖(楊修字)在南陽,也選得近六百良才, 其中士族占七成,庶族只占三成。”
曹昂道:“南陽本是世家大郡,士族良才多些也是正常的。”
“倒也未必。自袁術占了南陽郡,縱容手下擄掠無度,南陽大的世家已經紛紛離開,多是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。還留在南陽的世家子,應該並不比河東郡的多。”劉協看著曹昂。
曹昂便又道:“這也是難免的,雖然臣等是按照陛下所定的四項標準去選的人才,但臣本身與屬官也有所偏好。臣不似德祖出身大族,不講究人的相貌風度,只要是才學好的,便都收錄在冊。不過德祖想來也有些偏好……”他說到此處,微微一笑,“實不相瞞,臣所選的這些人中,庶族之中很有幾人,相貌不佳,也有結巴的,也有走路歪斜的。若這些人走在路上,德祖看他們一眼恐怕都覺得傷眼睛。”
這倒是實話。
劉協想到楊修戴個香囊都講究香料搭配的做派,若楊修去選人,第一印象必然是很重要的。當今士庶有別,士族子弟不管怎麽說,在家中耳濡目染,外出交際游學,至少待人接物都是好的。庶族出身的年輕人,比起來就顯得不那麽講究了。這麽一來,才學相當的兩個人,一個士族,一個庶族,站在楊修面前,只第一印象士族子弟便贏了兩分。最後南陽郡選出的人才裏,士族子弟所占人數更多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“其實真論起來,一郡之中遴選良才,若真按才學來看,士族比庶族多才是正常的。”曹昂輕聲道:“臣怕是有些……”
“矯枉過正?”劉協替他補全這話,又解釋道:“便譬如彎的木料,為了給它扳正,用力過大,卻讓它彎到另一邊去了。”
“是……矯枉過正,過猶不及……”曹昂眉間隱隱透出一抹憂色。
“朕明白你的擔憂。”劉協繼續往山頂道觀而去,示意曹昂跟上來,“與亂世當用重典一般的道理,如今士族世家勢大,正需要你矯枉過正。”
君臣二人一前一後,拾級而上。
劉協又道:“這繞不開的士族吶。朕如今不得不用士族,卻也要防著他們,還不能寒了他們的心。士孫瑞的事情你聽說了吧?朕實在是不勝其煩,但也不能真看著他自絕於大司農府中,還是要給他封侯,讓他榮養。饒是如此,如今士孫瑞還鄉,他兒子士孫萌還跟友人一同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。那個跟士孫萌一起走的文士,仿佛是叫王粲的,蔡邕給朕推薦過幾次,還附上了那王粲寫的詩文。那年輕人詩文是好的。然而寫詩作文,與治國理政,那是兩碼事兒……朕給了他個尋常文職做著,循序漸進,再看是否值得栽培。誰知這等世家子弟,最是心高氣傲,恨不能一上來便是執政的高官,哪裏坐得住?如此也好,聽說劉表那裏正在修書,這些人過去真有用武之地,也算延續我中原文脈。”
曹昂在背後聽皇帝嘴硬,含笑不語。
劉協果然又道:“其實朕心裏清楚,若是天下平定,皇權穩固,朕要他們坐冷板凳,要他們慢慢來,他們便只能乖乖坐著,先做好手上的事情,再圖晉升,便是再難受,也只能隱居著書。如今天下紛爭,四處割據,才給了這些人左右逢源、到處鉆營的機會。況且這次朝廷用兵,大軍盡出,原本又有羌人作亂,這些心思浮動之人只曉得貴重自身,不等朝廷敗績傳來,便都作鳥獸散了。結果怎麽樣?”他冷笑一聲,“涼州已然肅清,馬騰原本就有個兒子馬超在長安,如今韓遂也送了一個兒子來。大軍稍作休整,這才轉而要入益州。這一招聲東擊西,不只是徹底拿下了涼州,平定了羌亂,更是將原本受羌人侵擾的六州都解救了出來。他們本該對朕更有信心一些。”
曹昂笑道:“依臣看來,這些人倒未必是對陛下沒有信心,而是對他們自己沒有信心。陛下乃是漢室正統,長安人才濟濟,他們在此地不好出頭,只好往別處去碰碰運氣。”
“不提這些人了。”劉協聽出曹昂想要安慰他的意圖,搖頭也笑,轉而道:“平定涼州容易,要管理涼州卻不易。涼州荒僻,百年羌亂,原本的良民早已陸續內遷,若只占了地方卻沒有人,那麽我們的士卒前腳撤離,涼州後腳就又會反叛。所以朕仍舊用韓遂、馬騰,也是因為這二人已是被朝廷打服了,三五年內生不出反叛的能耐。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,讓涼州穩定下來之後,尋合適的人往涼州安居,使之與當地人雜居通婚,皆習我朝文字,如此兩三代之後,才算是真正成為了我朝子民。屆時,涼州之亂也就無從而起了。”
“子脩今年二十有四,朕小你七歲……”劉協回身看向曹昂,笑道:“咱們君臣二人努力活久一些,應當還能看到那一天。”
曹昂一楞,他在皇帝兩階之下,此時仰頭望著皇帝的笑臉,也笑道:“是,那臣便努力活久一些。”
說話間,二人已經來到山頂的道觀。
這東山的道觀,便是當初王允設計伏殺呂布之所,只是最後呂布逃出生天,王允卻被呂布一|□□死。當日道觀中的滿地血痕已然消失,觀中布幔、墻上灰粉,都重置了新的。今日皇帝要來,道觀外也早已布防,道觀內的道士們也都各在其位、不敢擅動。
劉協與曹昂宛如進入了無人的道觀,沿著清幽的小路,繞到道觀後山。
已是傍晚時分,天上霞光無限,而此山雖然只有百丈之高,此時卻因為天氣的緣故,在後山起了重重的霧氣。兩人在觀後,望向山下,只見層層霧氣之下,乃是莽莽山林,只疑身處仙境,與那萬丈霞光同在。
劉協深吸一口空氣,肺腑間充滿了水汽與草木清香,頓覺心曠神怡。
曹昂留意著皇帝腳下,恐他踩到碎石有危險——其實早知皇帝要來,道觀中已灑掃得幹幹凈凈,連大點的土塊都難以見到,更何況是碎石。
“等到國泰民安、海清河晏那一日,咱們君臣二人來這東山道觀,修一修神仙道,也是不錯的。”劉協玩笑道。
曹昂見皇帝踩著石階,已是探身往欄桿外去了,有些擔心,便擡手要扶他下來,口中笑道:“臣求之不得。陛下,不如去樓上觀景?”
劉協卻不用他扶,仗著這具年輕的軀殼身手利落,反身一躍而下,哈哈一笑,道:“子脩慌神了——朕難道還能掉下去嗎?朕知道輕重。”他也沒有上樓,就在一旁的小亭子的連凳上坐下來,背倚亭柱,遙望著漫天雲霞,忽然嘆了口氣,道:“說起來,有一件事,朕當時一時心軟,此刻卻有些後悔。”
曹昂站在亭子外,接口道:“何事?”
“玉奴想在軍中做事,這一點你知道嗎?”劉協雖然私下給馮玉改了“貍奴”的字,與旁人提起來卻仍以“玉奴”相稱。
曹昂面上露出驚訝之色,想了一想,卻又點頭,道:“他有此想,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“朕當日知道時,也與你一般反應。”劉協嘆了口氣,“朕便答允了他。蘇危叫他在中軍做校尉,也是謹防他有不測之意。玉奴如何能不明白?這卻又與他的心相悖了。因此大軍出城前一夜,玉奴又求到朕跟前。”
“他不肯做中軍校尉,卻要做什麽?”曹昂思量著馮玉的性情,“難道是要做先鋒?”
劉協苦笑,道:“他若是肯做先鋒倒也好了。”他頓了頓,“朕之前在楊彪府中發作了一頓,其中有些話原是罵士孫瑞等人的,誰知道當時玉奴跟隨在側,倒是叫他聽到心裏去了。”
那日楊彪府中,劉協面斥士孫瑞等人,那話自然是怎麽戳心怎麽來,其中有一段劉協要那些屍位素餐的官員學一學蘇秦張儀,憑借三寸不爛之舌,合縱連橫,不費一兵一卒,而降百萬之眾。
“你們當中,若有一人有他們半分本事,朕又何必發兵益州?”——便是這一段話,落在了馮玉耳中。
劉協此刻對曹昂苦笑道:“朕原是罵士孫瑞等人的,誰知道玉奴在旁多心了。”
曹昂真的驚訝了,“他要學蘇秦張儀?”
“朕現下想來,也為他懸心。那夜他在未央殿中跪求,朕一時心軟……他從漢中過,至今已有兩月沒有消息傳來。”劉協想到那夜宮燈照耀下,馮玉落淚的模樣,為著馮玉的面子沒有對曹昂說這一節,“你們四人在洛陽就陪伴在朕身邊,如今也有七八年了,朕非草木,焉得不關心?”
曹昂想了一想,道:“此事雖然危險,但玉奴也並非沒有成算之人。況且他姿容不凡,雖然他心中不喜,但果真遇上危險,也多能逢兇化吉。”他微微一笑,又道:“否則玉奴又如何能說動陛下呢?”
劉協一噎,摸摸鼻子,笑道:“同是在朕身邊多年,怎麽旁人都不及子脩性情安穩呢?”
曹昂垂眸,掩下心緒,輕聲道:“臣不過癡長他們幾歲罷了。”
益州永寧郡。
此地原本是巴郡的一部分,興平元年,新來的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,其中江州至臨江便改名為了永寧郡。
此刻臨江北岸的商販洗衣婦中忽然一陣騷亂,人們紛紛避讓。
原來是來了一夥輕薄少年。
只見這群少年,個個頭插鳥羽,腰系鈴鐺,攜弓挎箭,一路走來,叮鈴作響。他們坦然走過人們讓出來的路,偶有幾人還隨手從商販未來得及收走的攤子上撿兩枚果子。眾商販雖然心中不忿,卻還要堆出笑臉來,待他們走過後,才搖頭嘆息.
“嗐,這幫子錦帆賊!”
這些少年才不管人們怎麽說,徑直上了岸邊相連的輕舟。
那停靠的輕舟,竟是以錦繡維系的。在這樣的戰亂之時,可見船主人的豪富。
為首的少年小心挑開輕舟簾幕,彎腰探身進去,笑道:“甘大渠帥,還看書呢?”
甘寧斜臥倉中,正按著一本《左傳》苦讀,恰好遇到一字,怎麽都記不起念什麽來,忽然被打斷,大感不悅,翻身而起,一把揪過少年頭上的鳥羽,罵道:“老子跟你說過多少回了?別打擾老子讀書!”將那鳥羽往倉內火爐上一燎燒化了,又道:“早叫你們把這鳥毛拔了,鈴鐺也解了,叮叮當當吵死人!”
沈彌撓撓頭,有些心疼得看著被燒成黑棍的鳥羽,這可是他精心挑選的。他癟癟嘴,道:“這不都是當初跟渠帥您學的嗎?如今您捧起了書本,嫌棄兄弟們輕浮了。那您是成長了,但兄弟們那不是……還年輕嘛。”
甘寧眼睛一瞪,罵道:“你說誰老了?”
“不是,不是,”沈彌忙笑道:“弟弟不是那個意思……那什麽……”他忙轉移話題,“弟弟這次是來請渠帥的,婁發來信,說他這次在江中又盯上了一隊富豪,隨從足有百人之多,是筆大生意。請您去親自坐鎮呢!”
甘寧重又躺下來,翻開書,“老子不去。”
“這……”
“老子好歹也二十的人了,以後不帶著你們瞎胡鬧了。”
沈彌大驚失色,在旁邊跪下來,覷了一眼老大手中的書,一頁字不認識一半,囁嚅道:“老大,這書到底有什麽好看?把你的魂兒都勾走了。如今連弟兄們也不要了嗎?”
甘寧踹他一腳,“跟老子這哭天抹淚裝女人呢?你怎麽不想想以後?咱們劫船的名頭已經響遍益州與荊州,各處也有派人來跟老子兜搭。老子暫時還沒想好跟哪一處做官,先讀點書,做好準備。”又道,“等老子做了官,還能忘了你們?你也快回去讀點書,換身行頭,以後跟著老子出去,不要丟了老子的人。”
沈彌傻乎乎聽著。
忽然就聽船外又快步來了一人,那少年隔著簾子道:“渠帥,不忙過去婁發那裏了。婁發說大生意黃了,那人看著侍從眾多,劫下來一看,卻滿船艙都是竹簡書籍。”
甘寧聞言,卻是眼睛一亮,起身拔劍,出了船艙,斬斷系船的錦繡,毫不心疼,問道:“婁發在何處?”
“就在臨江三段處。”
甘寧這便命人搖起輕舟,借著水勢,迅疾而去。他趕到之時,就見江心倒扣著幾只沈船,被沈船所阻,有十幾只木箱浮沈在水面上,其中有幾只木箱破損打開,露出裏面密密的竹簡來。
“把東西都給老子撈上來!”甘寧不等船停靠,一大步跳到婁發所在的船上。
婁發正扳著甲板上一位渾身濕透的華服少年看,有些猶豫,“這人殺了著實可惜……”自來殺人越貨,他們在江心搶了財物,自然沒有留下事主尋仇的道理。
但是這少年實在美麗,叫婁發這樣的莽漢也覺難以下手。
甘寧上前來,俯身正對上那少年寒玉般的一雙眸子,不禁也覺驚艷,倒是明白婁發為何下不了手。他推開婁發,伸手捏住少年右手,將他手指掌心細細撚過,摸到他食指與中指間微硬的肌膚,便知道這少年必是常年執筆;而掌心的一層薄繭,則說明少年也習武。少年樣貌不似本地人,身著華服,又侍從眾多,且能隨船帶了這許多書,想必是世家大族子弟,興許也是避戰亂南下的。
甘寧心中有了計較,便扶少年起身,寬衣為他披上,哈哈一笑,咬文嚼字道:“小人姓甘,名寧,字興霸。手下莽撞,驚擾了公子。還請公子勿怪。公子看著不似本地人,來此是探親還是尋友?小人在這永寧郡中,也算得上一號人物,眾人都喚我一聲渠帥,興許能幫得上公子。”
那少年攏緊了身上錦衣,垂眸似是在忍氣,靜了一靜,落水凍得青白的雙唇一動,輕聲道:“在下自長安而來,確有事相求於……甘渠帥。”
這少年正是馮玉。
當日馮玉在長安,於蘇危軍中領了中軍校尉之職,但他生就一顆七竅玲瓏心,怎麽會不懂——蘇危並不是如常用他,而是更為了保證他的安全。這對於旁的世家子弟也許是尋常事,對於馮玉來說卻像是一種羞辱,他又想到皇帝那日在楊彪府中所說的話,更覺寢食難安,終歸還是在大軍離城前,於未央殿中向皇帝討了這樣一樁差事來。
馮玉獨領輕騎百人,先於大軍,自漢中入永寧郡。他陪伴在皇帝身邊,早已見過張魯,在漢中沒有遇到阻礙,一路順暢,甚至沿途還收攏了許多流失的書卷,待到順臨江入永寧郡,誰知道卻在江中遇到了水匪。跟隨他的侍從,雖然都是以一當百的勇士,但在這水上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。
馮玉受傷落水,沈浮之際,遙想起長安城裏的君王,沒有悔意,盡是滿腹遺憾。
誰知這夥水匪中冒出來一個像是頭兒的家夥,舉止輕浮,說起話來也不倫不類,然而……不妨一用。
馮玉與甘寧各懷心思,就在這益州永寧郡中,以兄弟相稱,暫且相處起來。
馮玉見這甘寧,雖然錦衣玉食,豪富奢華,但掩不住骨子裏的粗野蠻橫,難怪這永寧郡中都喚他“錦帆賊”。而甘寧見馮玉雖然落難,孑然一身,但日常言談,見識氣度,都不似尋常人,不禁越發稱奇。
甘寧最初救馮玉的想法很簡單,白撿一個教書先生不說,說不得還能借一借少年自遠方而來的見識,判斷一番益州形勢。
“這句是什麽意思?”甘寧《左傳》已讀到尾聲,指著其中一句,不解其意,便問於馮玉。
馮玉看了一眼,見是《晉楚鄢陵之戰》篇尾聲的那一句“《周書》曰:‘唯命不於常。’有德之謂。”便解釋道:“這是範文子勸諫晉厲公的話,引了《周書》中的話,天命並非恒久不變的。有的人才配享天命。”他想到如今天下的形勢正合了這句話,不禁心中一動。
“多謝玉兄。”甘寧愈發覺得留下此人是對的,雖然比馮玉年長,但敬重他學識氣度,反倒以“兄”相稱。
“甘渠帥派往別駕處問訊的人,可回來了?”馮玉給自己改了個姓,告訴甘寧,自己姓荀,名荀玉,乃是益州別駕荀攸的族侄,為避戰亂南下投奔,誰知道卻在臨江遇到了婁發一夥人,這才落難遇見甘寧。
甘寧倒是沒有懷疑,這個身份與眼前的少年的確也配得上,只是道:“玉兄不要著急,我已經派人去了,但是別駕所在,距離咱們永寧郡還遠著呢。再說,就算到了府門上,你那族叔也未必立時就見……”又道,“怎麽又叫我渠帥?還是叫我‘興霸’親切。”
馮玉垂眸不語,疑心這甘寧並不想放他走。因為說到底,甘寧手下的婁發殺了他的侍從,這梁子是結下了。若馮玉是甘寧,也得掂量掂量,這位別駕的族侄一旦得勢後,究竟是要報恩還是報仇。
屋內一時沈寂下來,恰好有人喚甘寧出去,說是來了客人。
馮玉隔窗望了一望那幾位客人,神色思量,待到甘寧再回來時,冷不丁問道:“興霸兄,今日這幾位客人是從荊州來的吧?”
甘寧不曾防備,面上一楞,便已無形中回答了馮玉的話,索性也就不再掩飾,笑道:“玉兄真是高人,這都能看出來。”
“興霸兄這裏倒是熱絡,昨日劉璋的人才走,今日劉表的人又來。”
甘寧聽他直呼兩位州牧姓名,卻並不覺得奇怪,他救的這位小兄弟是有些清高放誕,況且他們游俠說起渾話來,對皇帝的名號都毫無敬意,更何況是區區州牧。
甘寧聞言卻很歡喜,咧嘴笑道:“老子……我、我不曾騙玉兄吧?在這地界,劉璋、劉表都得看我面子,如今都來拉攏我哩!我看你也別去找你那族叔了,你既然說是族叔,又不是親叔父,這投奔了去,人家未必對你好。你跟著我,等我選定了去哪裏做官,你也跟著上任,有什麽事情提點著我。做官的人都精明,不比在水上混更容易,有你在旁邊看著,別叫我落在別人的坑裏。”
馮玉心中一動,鋪開一張新紙,緩緩坐下來,道:“兩邊都拉攏你,這話怎麽說?”
甘寧對這個孑然一身的外鄉客並不避諱,此刻又要討他主意,忙道:“劉璋那邊派了人來,說要請我領著兄弟們都去州府,做個都尉。今日那劉表處來的人也說,要我反出益州,到他們荊州做官去。這不是兩邊都拉攏我嗎?”
“那你怎麽想?”馮玉細細研磨。
“我怎麽想?我自是想留在永寧郡的,我自出生就在這裏。跑到荊州去做個孤零零的官兒,也沒多大意思。”
馮玉研磨的手微微一頓,“那你還猶豫什麽?”
甘寧煩躁起身,罵道:“都怪劉璋不是個東西。這狗娘養的,白瞎了他爹留下來的官兒。我雖然想留在永寧郡,可劉璋這個折騰法,益州遲早要出大亂子,而且又有傳言說朝廷要派兵來攻打益州——玉兄你從長安來,可聽到過這等流言?”
馮玉想了一想,道:“仿佛是聽過。”
甘寧便敞著兩條粗腿,在床榻上坐下來,無奈道:“去荊州呢,叫背井離鄉。留在益州,遲早要起戰亂。你說我該怎麽選?”
馮玉慢條斯理道:“劉璋暗弱,先殺張魯母親與弟弟,交惡漢中;又不能使益州士族膺服,橫征暴斂,失了當地民心;對長安不恭,又招來兵禍。益州遲早要有一亂,興霸兄若留在此地為官,到時候必受劉璋牽連。”
甘寧直楞楞望著少年,聽他分析,只覺同樣的話語在自己胸中是亂糟糟一團,從少年口中吐出來就成了條理清晰的文章。他望著少年瓷白沈靜的面容,躁亂的心也平定下來,懇切道:“還請玉兄教我。”
“興霸兄言重了。”馮玉又道:“然而你若應了劉表所請,只帶幾百兄弟投奔荊州,卻又不夠分量,恐不得重用。”
甘寧一拍大腿,“是啊!”
“既然如此……”馮玉幽幽道,“兄長何不先虛應劉璋所請,再叛出益州,送劉表一份大禮?如此一來,荊州必重兄長。”
甘寧怔怔望著馮玉,半響反應過來,嘆道:“妙啊妙啊!玉兄此計當真……”他把“毒辣”二字生生咽了下去,“當真妙啊!”
馮玉望著窗外迥異於長安的南國景色,抿唇一笑,光華無限。
益州越亂,便越合陛下心意吧。
甘寧盯著馮玉看,心裏想著,斷不能送這人認了那族叔,否則他一旦要報仇,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。若此時再殺,非但可惜,也著實虧心,還是帶著一起去荊州吧,時日久了,恩情抵過仇怨,興許就好了。
此後數日,甘寧果然就按照馮玉定下來的計策,與沈彌、婁發等人暗中操練,先虛應下了劉璋給的職位,再聯合有心人,與荊州劉表暗通曲款。
不久後,長安大軍平定涼州的消息傳到永寧郡來。
“這朝廷也真是不可捉摸。”甘寧翹著二郎腿,仰躺在床榻上,啃著蜜瓜,道:“都說朝廷要派兵來攻打益州,等了這麽久,只聽風聲,也沒見人來。誰知道大軍拐了個彎,先跑到涼州去打羌人了。”
馮玉端坐案前,面色有些白。他並不比甘寧更早知道這則消息。但皇帝用兵,想來蘇危等人是早知道要往涼州去的。
“你臉色怎麽這樣白?可是那日落水風寒還未好?”甘寧始終不聞他應答之聲,便翻身起來。
馮玉搖頭,慢慢道:“這麽說……朝廷不打益州了?”
“打啊,怎麽不打了?”甘寧打個呵欠,“我水路上的兄弟有從漢中來的,說大軍如今已經到了漢中,密密麻麻望不見邊,真是來了二十萬大軍。我就說前陣子奇怪,都說朝廷大軍來了,但漢中也沒動靜,還以為是朝廷用兵悄無聲息呢,原來竟是先去了涼州。”
馮玉舒了口氣,面色緩過來,如常道:“朝廷的兵馬既然已經到了漢中,那麽對益州用兵就在旬月之內。”
二十萬大軍的吃喝拉撒,可不是一樁小事。
大軍在漢中留不久的。
“我也是這樣想的。”甘寧收了嬉笑之色,肅然道:“咱們起事,也就在這二日了。”
建安三年五月,朝廷二十萬大軍屯於漢中,兵臨益州。
而甘寧聯合沈彌、婁發、劉闔等人,在永寧縣起事,聯眾上萬,脫離劉璋的統治。消息傳到州府,雖然大軍壓境,劉璋仍被甘寧等人先降後叛的舉動激怒了,不顧身邊人阻攔,堅持派了大將趙韙領兵數萬前來剿匪。
甘寧等人都是水中匪徒起家,打家劫舍在行,但到底不是系統的兵卒,沒有方陣,也不成體系。
趙韙領兵數萬一來,甘寧等人立時潰敗。
是夜火燒遍山,甘寧退回輕舟之上,手腳利落把馮玉綁了,反手一刀便砍死兩個沖上來的益州兵。
馮玉道:“兄長何須如此?放了我,我同你一起廝殺。”
“玉兄可莫欺我。”甘寧舔一舔嘴角的鮮血,殺得起興,露出了土匪頭子的猙獰面目,道:“放了你,你只管去尋你的族叔,哪裏還顧我死活。”
馮玉是聰明人,被他說破,便安靜躺在船艙中。
他舉著被縛的雙手,眼見甘寧斷了系船的錦繡,於兩岸火光中,在眾輕舟簇擁下沿水路逃往荊州方向,這才輕聲道:“我不欺兄長。只要兄長到安全之所,將我放了,我自去尋族叔,與君恩怨兩清。”
甘寧清點人手,見還有八百多兄弟跟隨而出,便令沈彌等人先去旁邊的船上,低頭看一眼安靜躺著的馮玉,沒有說話。
“兄長。”馮玉含淚求肯的模樣,連皇帝都要為之心腸一軟。
甘寧卻是一擺手,粗著嗓門道:“你這傻子,怎麽就不明白呢?朝廷大軍先鋒已經過定軍山南下,只一兩日便可抵達益州州府。劉璋犯病,這時候還要派兵來打老子,他自己州府空虛,定然是守不住了。這等時候,你還要去找你那做益州別駕的族叔,豈不是自尋死路?我帶你出來,是為了你好。”
馮玉沒想到甘寧竟是“菩薩”心腸,不願看他去死,不禁氣結,忍了忍,又求肯道:“那我不去尋族叔,另尋我在漢中的親人也可。”
“你還是算了吧。”甘寧話糙理不糙,“你原本帶著那麽些侍從,還在水上著了道,若不是遇見我,說不得此刻已經做了水鬼。我看你高門大族裏養出來的,雖然學了許多好東西,但真出來在這亂世裏行走,恐怕連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。”他見馮玉似乎要說話,又一擺手,道:“雖說到處都在招攬名士,你也很有學問。但這些日子看下來,你這性子卻傲,吃穿用度要求也高,等閑的主公都不敢用你,到時候你再犯了傲氣,惹怒了主公,你當主公就不殺名士了嗎?還是歇了心思,跟著我吧。至少有我一口吃的,也少不了弟兄們的。”
馮玉聽到朝廷軍馬已過定軍山,先是心中一喜,繼而聽下去,不禁又好氣又好笑——他服侍的主公原就不是一般的主公,乃是大漢天子。這莽夫一意要綁了他同去,雖眼下性命無憂,但要如何與蘇危的大軍接洽?又如何與益州別駕荀攸互通消息?可憐他出長安前滿腹盤算,安心要效仿蘇秦張儀,也在益州為皇帝分一分憂,誰知道才入益州境內,就落在這水匪手上!
甘寧見他默然不語,又道:“荊州劉表對名士也好的,招攬了許多人去。你到荊州謀個差事也不難,還有我看顧著你,荊州地方也平定,不比你到處亂走要好嗎?”他話是這麽說,但也是因為到了荊州,沒有勢力,也要依靠馮玉提點。
馮玉當下強不過他,方才見他殺人如麻,知他雖然在自己面前裝了一段時日好人,到底是匪徒出身,一時怒了殺人也是有的。他還需珍重自己性命,想了一想,便問道:“你要往荊州何處去?”
甘寧見他服軟,便笑了,道:“我祖籍南陽,原是要往南陽郡去的,但南陽已為朝廷所有,只先入荊州,看劉表怎麽安排吧。”
馮玉望著輕舟外滔滔逝水,心知朝廷大軍先鋒已至益州,卻不能前去相見,只能暗嘆一聲,待到荊州,再圖脫身之計。又或者不只是脫身?荊州劉表,不臣朝廷,由來也久,亦是陛下憂心所在。
馮玉想得深了,耳聽得甘寧鼾聲已起,他那雙寒眸卻徹夜亮著。
長安城中捷報頻傳,先前平定涼州的喜報熱度還未散去,又新來益州歸降的消息。
原來朝廷大軍尚在漢中,只先鋒兩萬人越定軍山南下,遙扣州府之時,原益州牧劉璋卻昏了頭,命大將趙韙領重兵南下平定境內的叛亂。如此一來州府空虛,劉璋的東州兵不在身邊,益州士族久被劉焉、劉璋父子打壓,不滿已久,眼見大軍壓境,恐怕生靈塗炭,在益州別駕荀攸的策動下,這些益州士族以常氏、何氏、譙氏為首,趁夜嘩變,割了劉璋腦袋,開城歸降。
朝堂上稱頌聖德之話,劉協已經聽到耳朵生繭,只留了曹昂、楊修等數人私下商議。
“怎麽就這麽巧?”劉協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巧合,“大軍發動之時,永寧郡起了叛亂。”
楊修道:“巧是巧了些,不過永寧郡這批反叛的人,原就是江上的水匪,與劉表也一直有勾連。大約是劉表見朝廷動兵,便要這些人趁機反叛,也算是助朝廷一臂之力。”
“江上的水匪?”劉協翻著今日才呈上來的永寧郡叛亂詳情,看到甘寧的名字楞了一楞,忽然想到什麽,擡眼與曹昂對上視線,道:“漢中傳回來的消息,說玉奴最後的蹤跡不正是上了船?”
劉協快步走到掛在墻上的巨大輿圖前,舉著燈燭看向益州西南的永寧郡。
曹昂跟上來,順著皇帝的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樣風和日麗、惠風和暢的時光,每年往往只有短短十數日,正是一年春好處, 最適宜踏青郊游。就連日理萬機的皇帝劉協也不能抵禦這春光的誘惑。
這日, 劉協與剛從河東郡趕回來的曹昂, 一同登東山賞春光。
劉協拍了拍那無字碑, 道:“這還是當初你給那小道士立的衣冠冢。這二年, 朕力倡薄葬, 最好是連墓碑都省了,是否太過了些?”
曹昂不期然想起去歲逝去的妻子董意,喉頭一哽,頓了頓,自然道:“如今動亂,常有賊人掘墓盜財。若樹碑, 豈不是正招了賊人來?況且民間也有民間的辦法,臣在河東郡便遇見當地人下葬,他們既是遵從朝廷命令, 也是為逝者著想,沒有在外面樹碑, 卻一樣雕刻了石碑, 碑上刻了墓志銘——只是這石碑埋在土裏, 與逝者同眠, 不叫外人知曉。”
“你這趟去河東郡, 一去就是三個月, 為朝廷選了六百位良才出來,朕看其中士庶參半。德祖(楊修字)在南陽,也選得近六百良才, 其中士族占七成,庶族只占三成。”
曹昂道:“南陽本是世家大郡,士族良才多些也是正常的。”
“倒也未必。自袁術占了南陽郡,縱容手下擄掠無度,南陽大的世家已經紛紛離開,多是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。還留在南陽的世家子,應該並不比河東郡的多。”劉協看著曹昂。
曹昂便又道:“這也是難免的,雖然臣等是按照陛下所定的四項標準去選的人才,但臣本身與屬官也有所偏好。臣不似德祖出身大族,不講究人的相貌風度,只要是才學好的,便都收錄在冊。不過德祖想來也有些偏好……”他說到此處,微微一笑,“實不相瞞,臣所選的這些人中,庶族之中很有幾人,相貌不佳,也有結巴的,也有走路歪斜的。若這些人走在路上,德祖看他們一眼恐怕都覺得傷眼睛。”
這倒是實話。
劉協想到楊修戴個香囊都講究香料搭配的做派,若楊修去選人,第一印象必然是很重要的。當今士庶有別,士族子弟不管怎麽說,在家中耳濡目染,外出交際游學,至少待人接物都是好的。庶族出身的年輕人,比起來就顯得不那麽講究了。這麽一來,才學相當的兩個人,一個士族,一個庶族,站在楊修面前,只第一印象士族子弟便贏了兩分。最後南陽郡選出的人才裏,士族子弟所占人數更多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“其實真論起來,一郡之中遴選良才,若真按才學來看,士族比庶族多才是正常的。”曹昂輕聲道:“臣怕是有些……”
“矯枉過正?”劉協替他補全這話,又解釋道:“便譬如彎的木料,為了給它扳正,用力過大,卻讓它彎到另一邊去了。”
“是……矯枉過正,過猶不及……”曹昂眉間隱隱透出一抹憂色。
“朕明白你的擔憂。”劉協繼續往山頂道觀而去,示意曹昂跟上來,“與亂世當用重典一般的道理,如今士族世家勢大,正需要你矯枉過正。”
君臣二人一前一後,拾級而上。
劉協又道:“這繞不開的士族吶。朕如今不得不用士族,卻也要防著他們,還不能寒了他們的心。士孫瑞的事情你聽說了吧?朕實在是不勝其煩,但也不能真看著他自絕於大司農府中,還是要給他封侯,讓他榮養。饒是如此,如今士孫瑞還鄉,他兒子士孫萌還跟友人一同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。那個跟士孫萌一起走的文士,仿佛是叫王粲的,蔡邕給朕推薦過幾次,還附上了那王粲寫的詩文。那年輕人詩文是好的。然而寫詩作文,與治國理政,那是兩碼事兒……朕給了他個尋常文職做著,循序漸進,再看是否值得栽培。誰知這等世家子弟,最是心高氣傲,恨不能一上來便是執政的高官,哪裏坐得住?如此也好,聽說劉表那裏正在修書,這些人過去真有用武之地,也算延續我中原文脈。”
曹昂在背後聽皇帝嘴硬,含笑不語。
劉協果然又道:“其實朕心裏清楚,若是天下平定,皇權穩固,朕要他們坐冷板凳,要他們慢慢來,他們便只能乖乖坐著,先做好手上的事情,再圖晉升,便是再難受,也只能隱居著書。如今天下紛爭,四處割據,才給了這些人左右逢源、到處鉆營的機會。況且這次朝廷用兵,大軍盡出,原本又有羌人作亂,這些心思浮動之人只曉得貴重自身,不等朝廷敗績傳來,便都作鳥獸散了。結果怎麽樣?”他冷笑一聲,“涼州已然肅清,馬騰原本就有個兒子馬超在長安,如今韓遂也送了一個兒子來。大軍稍作休整,這才轉而要入益州。這一招聲東擊西,不只是徹底拿下了涼州,平定了羌亂,更是將原本受羌人侵擾的六州都解救了出來。他們本該對朕更有信心一些。”
曹昂笑道:“依臣看來,這些人倒未必是對陛下沒有信心,而是對他們自己沒有信心。陛下乃是漢室正統,長安人才濟濟,他們在此地不好出頭,只好往別處去碰碰運氣。”
“不提這些人了。”劉協聽出曹昂想要安慰他的意圖,搖頭也笑,轉而道:“平定涼州容易,要管理涼州卻不易。涼州荒僻,百年羌亂,原本的良民早已陸續內遷,若只占了地方卻沒有人,那麽我們的士卒前腳撤離,涼州後腳就又會反叛。所以朕仍舊用韓遂、馬騰,也是因為這二人已是被朝廷打服了,三五年內生不出反叛的能耐。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,讓涼州穩定下來之後,尋合適的人往涼州安居,使之與當地人雜居通婚,皆習我朝文字,如此兩三代之後,才算是真正成為了我朝子民。屆時,涼州之亂也就無從而起了。”
“子脩今年二十有四,朕小你七歲……”劉協回身看向曹昂,笑道:“咱們君臣二人努力活久一些,應當還能看到那一天。”
曹昂一楞,他在皇帝兩階之下,此時仰頭望著皇帝的笑臉,也笑道:“是,那臣便努力活久一些。”
說話間,二人已經來到山頂的道觀。
這東山的道觀,便是當初王允設計伏殺呂布之所,只是最後呂布逃出生天,王允卻被呂布一|□□死。當日道觀中的滿地血痕已然消失,觀中布幔、墻上灰粉,都重置了新的。今日皇帝要來,道觀外也早已布防,道觀內的道士們也都各在其位、不敢擅動。
劉協與曹昂宛如進入了無人的道觀,沿著清幽的小路,繞到道觀後山。
已是傍晚時分,天上霞光無限,而此山雖然只有百丈之高,此時卻因為天氣的緣故,在後山起了重重的霧氣。兩人在觀後,望向山下,只見層層霧氣之下,乃是莽莽山林,只疑身處仙境,與那萬丈霞光同在。
劉協深吸一口空氣,肺腑間充滿了水汽與草木清香,頓覺心曠神怡。
曹昂留意著皇帝腳下,恐他踩到碎石有危險——其實早知皇帝要來,道觀中已灑掃得幹幹凈凈,連大點的土塊都難以見到,更何況是碎石。
“等到國泰民安、海清河晏那一日,咱們君臣二人來這東山道觀,修一修神仙道,也是不錯的。”劉協玩笑道。
曹昂見皇帝踩著石階,已是探身往欄桿外去了,有些擔心,便擡手要扶他下來,口中笑道:“臣求之不得。陛下,不如去樓上觀景?”
劉協卻不用他扶,仗著這具年輕的軀殼身手利落,反身一躍而下,哈哈一笑,道:“子脩慌神了——朕難道還能掉下去嗎?朕知道輕重。”他也沒有上樓,就在一旁的小亭子的連凳上坐下來,背倚亭柱,遙望著漫天雲霞,忽然嘆了口氣,道:“說起來,有一件事,朕當時一時心軟,此刻卻有些後悔。”
曹昂站在亭子外,接口道:“何事?”
“玉奴想在軍中做事,這一點你知道嗎?”劉協雖然私下給馮玉改了“貍奴”的字,與旁人提起來卻仍以“玉奴”相稱。
曹昂面上露出驚訝之色,想了一想,卻又點頭,道:“他有此想,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“朕當日知道時,也與你一般反應。”劉協嘆了口氣,“朕便答允了他。蘇危叫他在中軍做校尉,也是謹防他有不測之意。玉奴如何能不明白?這卻又與他的心相悖了。因此大軍出城前一夜,玉奴又求到朕跟前。”
“他不肯做中軍校尉,卻要做什麽?”曹昂思量著馮玉的性情,“難道是要做先鋒?”
劉協苦笑,道:“他若是肯做先鋒倒也好了。”他頓了頓,“朕之前在楊彪府中發作了一頓,其中有些話原是罵士孫瑞等人的,誰知道當時玉奴跟隨在側,倒是叫他聽到心裏去了。”
那日楊彪府中,劉協面斥士孫瑞等人,那話自然是怎麽戳心怎麽來,其中有一段劉協要那些屍位素餐的官員學一學蘇秦張儀,憑借三寸不爛之舌,合縱連橫,不費一兵一卒,而降百萬之眾。
“你們當中,若有一人有他們半分本事,朕又何必發兵益州?”——便是這一段話,落在了馮玉耳中。
劉協此刻對曹昂苦笑道:“朕原是罵士孫瑞等人的,誰知道玉奴在旁多心了。”
曹昂真的驚訝了,“他要學蘇秦張儀?”
“朕現下想來,也為他懸心。那夜他在未央殿中跪求,朕一時心軟……他從漢中過,至今已有兩月沒有消息傳來。”劉協想到那夜宮燈照耀下,馮玉落淚的模樣,為著馮玉的面子沒有對曹昂說這一節,“你們四人在洛陽就陪伴在朕身邊,如今也有七八年了,朕非草木,焉得不關心?”
曹昂想了一想,道:“此事雖然危險,但玉奴也並非沒有成算之人。況且他姿容不凡,雖然他心中不喜,但果真遇上危險,也多能逢兇化吉。”他微微一笑,又道:“否則玉奴又如何能說動陛下呢?”
劉協一噎,摸摸鼻子,笑道:“同是在朕身邊多年,怎麽旁人都不及子脩性情安穩呢?”
曹昂垂眸,掩下心緒,輕聲道:“臣不過癡長他們幾歲罷了。”
益州永寧郡。
此地原本是巴郡的一部分,興平元年,新來的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,其中江州至臨江便改名為了永寧郡。
此刻臨江北岸的商販洗衣婦中忽然一陣騷亂,人們紛紛避讓。
原來是來了一夥輕薄少年。
只見這群少年,個個頭插鳥羽,腰系鈴鐺,攜弓挎箭,一路走來,叮鈴作響。他們坦然走過人們讓出來的路,偶有幾人還隨手從商販未來得及收走的攤子上撿兩枚果子。眾商販雖然心中不忿,卻還要堆出笑臉來,待他們走過後,才搖頭嘆息.
“嗐,這幫子錦帆賊!”
這些少年才不管人們怎麽說,徑直上了岸邊相連的輕舟。
那停靠的輕舟,竟是以錦繡維系的。在這樣的戰亂之時,可見船主人的豪富。
為首的少年小心挑開輕舟簾幕,彎腰探身進去,笑道:“甘大渠帥,還看書呢?”
甘寧斜臥倉中,正按著一本《左傳》苦讀,恰好遇到一字,怎麽都記不起念什麽來,忽然被打斷,大感不悅,翻身而起,一把揪過少年頭上的鳥羽,罵道:“老子跟你說過多少回了?別打擾老子讀書!”將那鳥羽往倉內火爐上一燎燒化了,又道:“早叫你們把這鳥毛拔了,鈴鐺也解了,叮叮當當吵死人!”
沈彌撓撓頭,有些心疼得看著被燒成黑棍的鳥羽,這可是他精心挑選的。他癟癟嘴,道:“這不都是當初跟渠帥您學的嗎?如今您捧起了書本,嫌棄兄弟們輕浮了。那您是成長了,但兄弟們那不是……還年輕嘛。”
甘寧眼睛一瞪,罵道:“你說誰老了?”
“不是,不是,”沈彌忙笑道:“弟弟不是那個意思……那什麽……”他忙轉移話題,“弟弟這次是來請渠帥的,婁發來信,說他這次在江中又盯上了一隊富豪,隨從足有百人之多,是筆大生意。請您去親自坐鎮呢!”
甘寧重又躺下來,翻開書,“老子不去。”
“這……”
“老子好歹也二十的人了,以後不帶著你們瞎胡鬧了。”
沈彌大驚失色,在旁邊跪下來,覷了一眼老大手中的書,一頁字不認識一半,囁嚅道:“老大,這書到底有什麽好看?把你的魂兒都勾走了。如今連弟兄們也不要了嗎?”
甘寧踹他一腳,“跟老子這哭天抹淚裝女人呢?你怎麽不想想以後?咱們劫船的名頭已經響遍益州與荊州,各處也有派人來跟老子兜搭。老子暫時還沒想好跟哪一處做官,先讀點書,做好準備。”又道,“等老子做了官,還能忘了你們?你也快回去讀點書,換身行頭,以後跟著老子出去,不要丟了老子的人。”
沈彌傻乎乎聽著。
忽然就聽船外又快步來了一人,那少年隔著簾子道:“渠帥,不忙過去婁發那裏了。婁發說大生意黃了,那人看著侍從眾多,劫下來一看,卻滿船艙都是竹簡書籍。”
甘寧聞言,卻是眼睛一亮,起身拔劍,出了船艙,斬斷系船的錦繡,毫不心疼,問道:“婁發在何處?”
“就在臨江三段處。”
甘寧這便命人搖起輕舟,借著水勢,迅疾而去。他趕到之時,就見江心倒扣著幾只沈船,被沈船所阻,有十幾只木箱浮沈在水面上,其中有幾只木箱破損打開,露出裏面密密的竹簡來。
“把東西都給老子撈上來!”甘寧不等船停靠,一大步跳到婁發所在的船上。
婁發正扳著甲板上一位渾身濕透的華服少年看,有些猶豫,“這人殺了著實可惜……”自來殺人越貨,他們在江心搶了財物,自然沒有留下事主尋仇的道理。
但是這少年實在美麗,叫婁發這樣的莽漢也覺難以下手。
甘寧上前來,俯身正對上那少年寒玉般的一雙眸子,不禁也覺驚艷,倒是明白婁發為何下不了手。他推開婁發,伸手捏住少年右手,將他手指掌心細細撚過,摸到他食指與中指間微硬的肌膚,便知道這少年必是常年執筆;而掌心的一層薄繭,則說明少年也習武。少年樣貌不似本地人,身著華服,又侍從眾多,且能隨船帶了這許多書,想必是世家大族子弟,興許也是避戰亂南下的。
甘寧心中有了計較,便扶少年起身,寬衣為他披上,哈哈一笑,咬文嚼字道:“小人姓甘,名寧,字興霸。手下莽撞,驚擾了公子。還請公子勿怪。公子看著不似本地人,來此是探親還是尋友?小人在這永寧郡中,也算得上一號人物,眾人都喚我一聲渠帥,興許能幫得上公子。”
那少年攏緊了身上錦衣,垂眸似是在忍氣,靜了一靜,落水凍得青白的雙唇一動,輕聲道:“在下自長安而來,確有事相求於……甘渠帥。”
這少年正是馮玉。
當日馮玉在長安,於蘇危軍中領了中軍校尉之職,但他生就一顆七竅玲瓏心,怎麽會不懂——蘇危並不是如常用他,而是更為了保證他的安全。這對於旁的世家子弟也許是尋常事,對於馮玉來說卻像是一種羞辱,他又想到皇帝那日在楊彪府中所說的話,更覺寢食難安,終歸還是在大軍離城前,於未央殿中向皇帝討了這樣一樁差事來。
馮玉獨領輕騎百人,先於大軍,自漢中入永寧郡。他陪伴在皇帝身邊,早已見過張魯,在漢中沒有遇到阻礙,一路順暢,甚至沿途還收攏了許多流失的書卷,待到順臨江入永寧郡,誰知道卻在江中遇到了水匪。跟隨他的侍從,雖然都是以一當百的勇士,但在這水上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。
馮玉受傷落水,沈浮之際,遙想起長安城裏的君王,沒有悔意,盡是滿腹遺憾。
誰知這夥水匪中冒出來一個像是頭兒的家夥,舉止輕浮,說起話來也不倫不類,然而……不妨一用。
馮玉與甘寧各懷心思,就在這益州永寧郡中,以兄弟相稱,暫且相處起來。
馮玉見這甘寧,雖然錦衣玉食,豪富奢華,但掩不住骨子裏的粗野蠻橫,難怪這永寧郡中都喚他“錦帆賊”。而甘寧見馮玉雖然落難,孑然一身,但日常言談,見識氣度,都不似尋常人,不禁越發稱奇。
甘寧最初救馮玉的想法很簡單,白撿一個教書先生不說,說不得還能借一借少年自遠方而來的見識,判斷一番益州形勢。
“這句是什麽意思?”甘寧《左傳》已讀到尾聲,指著其中一句,不解其意,便問於馮玉。
馮玉看了一眼,見是《晉楚鄢陵之戰》篇尾聲的那一句“《周書》曰:‘唯命不於常。’有德之謂。”便解釋道:“這是範文子勸諫晉厲公的話,引了《周書》中的話,天命並非恒久不變的。有的人才配享天命。”他想到如今天下的形勢正合了這句話,不禁心中一動。
“多謝玉兄。”甘寧愈發覺得留下此人是對的,雖然比馮玉年長,但敬重他學識氣度,反倒以“兄”相稱。
“甘渠帥派往別駕處問訊的人,可回來了?”馮玉給自己改了個姓,告訴甘寧,自己姓荀,名荀玉,乃是益州別駕荀攸的族侄,為避戰亂南下投奔,誰知道卻在臨江遇到了婁發一夥人,這才落難遇見甘寧。
甘寧倒是沒有懷疑,這個身份與眼前的少年的確也配得上,只是道:“玉兄不要著急,我已經派人去了,但是別駕所在,距離咱們永寧郡還遠著呢。再說,就算到了府門上,你那族叔也未必立時就見……”又道,“怎麽又叫我渠帥?還是叫我‘興霸’親切。”
馮玉垂眸不語,疑心這甘寧並不想放他走。因為說到底,甘寧手下的婁發殺了他的侍從,這梁子是結下了。若馮玉是甘寧,也得掂量掂量,這位別駕的族侄一旦得勢後,究竟是要報恩還是報仇。
屋內一時沈寂下來,恰好有人喚甘寧出去,說是來了客人。
馮玉隔窗望了一望那幾位客人,神色思量,待到甘寧再回來時,冷不丁問道:“興霸兄,今日這幾位客人是從荊州來的吧?”
甘寧不曾防備,面上一楞,便已無形中回答了馮玉的話,索性也就不再掩飾,笑道:“玉兄真是高人,這都能看出來。”
“興霸兄這裏倒是熱絡,昨日劉璋的人才走,今日劉表的人又來。”
甘寧聽他直呼兩位州牧姓名,卻並不覺得奇怪,他救的這位小兄弟是有些清高放誕,況且他們游俠說起渾話來,對皇帝的名號都毫無敬意,更何況是區區州牧。
甘寧聞言卻很歡喜,咧嘴笑道:“老子……我、我不曾騙玉兄吧?在這地界,劉璋、劉表都得看我面子,如今都來拉攏我哩!我看你也別去找你那族叔了,你既然說是族叔,又不是親叔父,這投奔了去,人家未必對你好。你跟著我,等我選定了去哪裏做官,你也跟著上任,有什麽事情提點著我。做官的人都精明,不比在水上混更容易,有你在旁邊看著,別叫我落在別人的坑裏。”
馮玉心中一動,鋪開一張新紙,緩緩坐下來,道:“兩邊都拉攏你,這話怎麽說?”
甘寧對這個孑然一身的外鄉客並不避諱,此刻又要討他主意,忙道:“劉璋那邊派了人來,說要請我領著兄弟們都去州府,做個都尉。今日那劉表處來的人也說,要我反出益州,到他們荊州做官去。這不是兩邊都拉攏我嗎?”
“那你怎麽想?”馮玉細細研磨。
“我怎麽想?我自是想留在永寧郡的,我自出生就在這裏。跑到荊州去做個孤零零的官兒,也沒多大意思。”
馮玉研磨的手微微一頓,“那你還猶豫什麽?”
甘寧煩躁起身,罵道:“都怪劉璋不是個東西。這狗娘養的,白瞎了他爹留下來的官兒。我雖然想留在永寧郡,可劉璋這個折騰法,益州遲早要出大亂子,而且又有傳言說朝廷要派兵來攻打益州——玉兄你從長安來,可聽到過這等流言?”
馮玉想了一想,道:“仿佛是聽過。”
甘寧便敞著兩條粗腿,在床榻上坐下來,無奈道:“去荊州呢,叫背井離鄉。留在益州,遲早要起戰亂。你說我該怎麽選?”
馮玉慢條斯理道:“劉璋暗弱,先殺張魯母親與弟弟,交惡漢中;又不能使益州士族膺服,橫征暴斂,失了當地民心;對長安不恭,又招來兵禍。益州遲早要有一亂,興霸兄若留在此地為官,到時候必受劉璋牽連。”
甘寧直楞楞望著少年,聽他分析,只覺同樣的話語在自己胸中是亂糟糟一團,從少年口中吐出來就成了條理清晰的文章。他望著少年瓷白沈靜的面容,躁亂的心也平定下來,懇切道:“還請玉兄教我。”
“興霸兄言重了。”馮玉又道:“然而你若應了劉表所請,只帶幾百兄弟投奔荊州,卻又不夠分量,恐不得重用。”
甘寧一拍大腿,“是啊!”
“既然如此……”馮玉幽幽道,“兄長何不先虛應劉璋所請,再叛出益州,送劉表一份大禮?如此一來,荊州必重兄長。”
甘寧怔怔望著馮玉,半響反應過來,嘆道:“妙啊妙啊!玉兄此計當真……”他把“毒辣”二字生生咽了下去,“當真妙啊!”
馮玉望著窗外迥異於長安的南國景色,抿唇一笑,光華無限。
益州越亂,便越合陛下心意吧。
甘寧盯著馮玉看,心裏想著,斷不能送這人認了那族叔,否則他一旦要報仇,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。若此時再殺,非但可惜,也著實虧心,還是帶著一起去荊州吧,時日久了,恩情抵過仇怨,興許就好了。
此後數日,甘寧果然就按照馮玉定下來的計策,與沈彌、婁發等人暗中操練,先虛應下了劉璋給的職位,再聯合有心人,與荊州劉表暗通曲款。
不久後,長安大軍平定涼州的消息傳到永寧郡來。
“這朝廷也真是不可捉摸。”甘寧翹著二郎腿,仰躺在床榻上,啃著蜜瓜,道:“都說朝廷要派兵來攻打益州,等了這麽久,只聽風聲,也沒見人來。誰知道大軍拐了個彎,先跑到涼州去打羌人了。”
馮玉端坐案前,面色有些白。他並不比甘寧更早知道這則消息。但皇帝用兵,想來蘇危等人是早知道要往涼州去的。
“你臉色怎麽這樣白?可是那日落水風寒還未好?”甘寧始終不聞他應答之聲,便翻身起來。
馮玉搖頭,慢慢道:“這麽說……朝廷不打益州了?”
“打啊,怎麽不打了?”甘寧打個呵欠,“我水路上的兄弟有從漢中來的,說大軍如今已經到了漢中,密密麻麻望不見邊,真是來了二十萬大軍。我就說前陣子奇怪,都說朝廷大軍來了,但漢中也沒動靜,還以為是朝廷用兵悄無聲息呢,原來竟是先去了涼州。”
馮玉舒了口氣,面色緩過來,如常道:“朝廷的兵馬既然已經到了漢中,那麽對益州用兵就在旬月之內。”
二十萬大軍的吃喝拉撒,可不是一樁小事。
大軍在漢中留不久的。
“我也是這樣想的。”甘寧收了嬉笑之色,肅然道:“咱們起事,也就在這二日了。”
建安三年五月,朝廷二十萬大軍屯於漢中,兵臨益州。
而甘寧聯合沈彌、婁發、劉闔等人,在永寧縣起事,聯眾上萬,脫離劉璋的統治。消息傳到州府,雖然大軍壓境,劉璋仍被甘寧等人先降後叛的舉動激怒了,不顧身邊人阻攔,堅持派了大將趙韙領兵數萬前來剿匪。
甘寧等人都是水中匪徒起家,打家劫舍在行,但到底不是系統的兵卒,沒有方陣,也不成體系。
趙韙領兵數萬一來,甘寧等人立時潰敗。
是夜火燒遍山,甘寧退回輕舟之上,手腳利落把馮玉綁了,反手一刀便砍死兩個沖上來的益州兵。
馮玉道:“兄長何須如此?放了我,我同你一起廝殺。”
“玉兄可莫欺我。”甘寧舔一舔嘴角的鮮血,殺得起興,露出了土匪頭子的猙獰面目,道:“放了你,你只管去尋你的族叔,哪裏還顧我死活。”
馮玉是聰明人,被他說破,便安靜躺在船艙中。
他舉著被縛的雙手,眼見甘寧斷了系船的錦繡,於兩岸火光中,在眾輕舟簇擁下沿水路逃往荊州方向,這才輕聲道:“我不欺兄長。只要兄長到安全之所,將我放了,我自去尋族叔,與君恩怨兩清。”
甘寧清點人手,見還有八百多兄弟跟隨而出,便令沈彌等人先去旁邊的船上,低頭看一眼安靜躺著的馮玉,沒有說話。
“兄長。”馮玉含淚求肯的模樣,連皇帝都要為之心腸一軟。
甘寧卻是一擺手,粗著嗓門道:“你這傻子,怎麽就不明白呢?朝廷大軍先鋒已經過定軍山南下,只一兩日便可抵達益州州府。劉璋犯病,這時候還要派兵來打老子,他自己州府空虛,定然是守不住了。這等時候,你還要去找你那做益州別駕的族叔,豈不是自尋死路?我帶你出來,是為了你好。”
馮玉沒想到甘寧竟是“菩薩”心腸,不願看他去死,不禁氣結,忍了忍,又求肯道:“那我不去尋族叔,另尋我在漢中的親人也可。”
“你還是算了吧。”甘寧話糙理不糙,“你原本帶著那麽些侍從,還在水上著了道,若不是遇見我,說不得此刻已經做了水鬼。我看你高門大族裏養出來的,雖然學了許多好東西,但真出來在這亂世裏行走,恐怕連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。”他見馮玉似乎要說話,又一擺手,道:“雖說到處都在招攬名士,你也很有學問。但這些日子看下來,你這性子卻傲,吃穿用度要求也高,等閑的主公都不敢用你,到時候你再犯了傲氣,惹怒了主公,你當主公就不殺名士了嗎?還是歇了心思,跟著我吧。至少有我一口吃的,也少不了弟兄們的。”
馮玉聽到朝廷軍馬已過定軍山,先是心中一喜,繼而聽下去,不禁又好氣又好笑——他服侍的主公原就不是一般的主公,乃是大漢天子。這莽夫一意要綁了他同去,雖眼下性命無憂,但要如何與蘇危的大軍接洽?又如何與益州別駕荀攸互通消息?可憐他出長安前滿腹盤算,安心要效仿蘇秦張儀,也在益州為皇帝分一分憂,誰知道才入益州境內,就落在這水匪手上!
甘寧見他默然不語,又道:“荊州劉表對名士也好的,招攬了許多人去。你到荊州謀個差事也不難,還有我看顧著你,荊州地方也平定,不比你到處亂走要好嗎?”他話是這麽說,但也是因為到了荊州,沒有勢力,也要依靠馮玉提點。
馮玉當下強不過他,方才見他殺人如麻,知他雖然在自己面前裝了一段時日好人,到底是匪徒出身,一時怒了殺人也是有的。他還需珍重自己性命,想了一想,便問道:“你要往荊州何處去?”
甘寧見他服軟,便笑了,道:“我祖籍南陽,原是要往南陽郡去的,但南陽已為朝廷所有,只先入荊州,看劉表怎麽安排吧。”
馮玉望著輕舟外滔滔逝水,心知朝廷大軍先鋒已至益州,卻不能前去相見,只能暗嘆一聲,待到荊州,再圖脫身之計。又或者不只是脫身?荊州劉表,不臣朝廷,由來也久,亦是陛下憂心所在。
馮玉想得深了,耳聽得甘寧鼾聲已起,他那雙寒眸卻徹夜亮著。
長安城中捷報頻傳,先前平定涼州的喜報熱度還未散去,又新來益州歸降的消息。
原來朝廷大軍尚在漢中,只先鋒兩萬人越定軍山南下,遙扣州府之時,原益州牧劉璋卻昏了頭,命大將趙韙領重兵南下平定境內的叛亂。如此一來州府空虛,劉璋的東州兵不在身邊,益州士族久被劉焉、劉璋父子打壓,不滿已久,眼見大軍壓境,恐怕生靈塗炭,在益州別駕荀攸的策動下,這些益州士族以常氏、何氏、譙氏為首,趁夜嘩變,割了劉璋腦袋,開城歸降。
朝堂上稱頌聖德之話,劉協已經聽到耳朵生繭,只留了曹昂、楊修等數人私下商議。
“怎麽就這麽巧?”劉協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巧合,“大軍發動之時,永寧郡起了叛亂。”
楊修道:“巧是巧了些,不過永寧郡這批反叛的人,原就是江上的水匪,與劉表也一直有勾連。大約是劉表見朝廷動兵,便要這些人趁機反叛,也算是助朝廷一臂之力。”
“江上的水匪?”劉協翻著今日才呈上來的永寧郡叛亂詳情,看到甘寧的名字楞了一楞,忽然想到什麽,擡眼與曹昂對上視線,道:“漢中傳回來的消息,說玉奴最後的蹤跡不正是上了船?”
劉協快步走到掛在墻上的巨大輿圖前,舉著燈燭看向益州西南的永寧郡。
曹昂跟上來,順著皇帝的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